莱阳资讯网

用户登录

首页

首页

资讯

查看

被允许哭的孩子是幸运的

2022-09-22/ 莱阳资讯网/ 查看: 214/ 评论: 10

摘要“早期曾被自己的依恋对象鄙视、憎恨、攻击的经历会让成年人产生一种倾向——避免承认关系中对方的这类情绪
高清福利电影网 https://www.bctd.cc

“早期曾被自己的依恋对象鄙视、憎恨、攻击的经历会让成年人产生一种倾向——避免承认关系中对方的这类情绪。”——《未竟的依恋》,卡洛斯·皮提亚斯·萨尔瓦

当孩子哭的时候,我们总会烦躁,要么对孩子说“哭什么哭,不准哭!有什么好哭的!””要么威胁孩子“再哭就不要去了!”孩子听了要么委屈巴巴地强忍泪水不哭,有的孩子听了更生气,甚至有点害怕,反而哭得更厉害。然而,不知你是否发现,大多数人更希望看到孩子强忍泪水停止哭泣。

为什么我们无法接受孩子哭泣?

这是由我们早期未解决的心理创伤导致的。我们小时候的类似情绪没有被父母看见和关心,反而被父母鄙视、憎恨,或者攻击。这种经历会让我们长大后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,拒绝接受孩子的这类情绪。

父母的这种不接纳的态度让孩子放弃承认来自父母的厌恶和轻视。这等同于放弃了心智化,并认为心理状态是可怕的,窥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对其进行心智化是非常危险的。特别是当双方关系紧张的时候,我们不愿意思考孩子的心理状态。

同时,有过这种关系创伤的成年人会对威胁性信息极端敏感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激发自身警觉性的信号时时存在,而这个时候他们的心智化会暂停,因此他们很难看到和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。

孩子情绪激动是紧张的亲子互动关系升级的表现

孩子从哭开始竭斯底里地尖叫,这类行为并不是凭空出现的,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紧张的关系互动升级,最终变得无法忍受的结果。

“哭”一开始是一种低强度的信号,但是父母不探求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,而是回避孩子的情绪,或者拒绝看见孩子的情绪,并要求孩子冷静下来,则会导致孩子的信号强度急剧增加。

孩子的行为通常与其心理活动有关

“父母中的许多人认为孩子的威胁性行为或问题性行为是分散、孤立的,而不是一个有一定含义的整体中用于调节互动的一部分。”——《未竟的依恋》,卡洛斯·皮提亚斯·萨尔瓦

孩子的行为并非孤立出现的,而是其在具体场景下传递出来的一些心理活动的信号。而有心理创伤的父母通常无法准确捕捉孩子发出来的信号,更无法对孩子的行为拥有良好的想象。

早期关系创伤损害心智化

“早期的关系创伤可能会导致个人在成长过程中、在理解和构建自己的心理方面遇到严重困难。”——《未竟的依恋》,卡洛斯·皮提亚斯·萨尔瓦

这种困难在两个方面阻碍成年人成为一个安全、称职的父母。

一方面,心智化弱的成年人难以区分不同的情绪、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。这让他们在互动中有混乱和危险的体验。比如他们会把孩子绝望的姿态理解为仇恨,并抵御这些“仇恨”。

另一方面,心智化弱的人难以区分令自己感到脆弱的情绪(如不安全感、悲伤或不确定)和其他负面情绪(如愤怒)。这些情绪会让他们变得具有攻击性。因为他们无法区分自己的心理状态(生气)和行为(对孩子进行攻击)。

无法识别自己的情绪是很多心智化受损的成年人的共性。具体表现在当孩子犯错时,他们不能识别自己愤怒的情绪,对孩子进行打骂,借机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。

心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

“心智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能根据人所体验到的安全感而被激活和停用。”——《未竟的依恋》,卡洛斯·皮提亚斯·萨尔瓦

当个体感受到危险或者威胁时,或者需要被理解、被照顾、被安慰、被调节时,心智化会被停用并被“预心智化”策略或功能代替,以此使自己心理达到平衡状态。

这种情况下,人会无视心理状态,只关注行为并通过行为控制心理状态的可见部分。此时,他有可能通过合理化和知识化地推测,甚至仅仅基于偏见或不感兴趣对他人的意图进行曲解。

比如,他会通过别人的表情、沉默时间以及反应时长来判断自己被轻视了,为此,他可能会进行自我防御或发起攻击。

“预心智化”的后果之一就是,难以建立认知自信,孩子难以信任他人和周围环境,容易产生认知僵化。他们无法通过社会信息和交流获取有用和可靠的知识,更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,也无法利用新的体验重建内部关系模式。

因此,适当地允许孩子哭不仅是看见和接纳孩子的情绪,也是接纳自己未被解决的心理创伤的体现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收藏 分享 邀请
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